○中国农业银行扬州润扬支行 高静怡
当前银行业面临历史性挑战:一年内存款利率多次下调,贷款收益率持续走低,银行净息差逼近历史低位。在利率市场化与宏观经济转型叠加作用下,传统存贷利差盈利模式遭遇严峻考验,量价平衡成为行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命题。
当下市场环境呈现多维压力。短期看,房地产行业调整引发居民资产缩水,消费投资信心受挫;长期看,老龄化加剧与人口红利消退形成结构性制约。全球范围内,出口增速放缓、技术壁垒加剧等外部压力,与传统产业产能过剩、新兴产业尚处培育期的内部挑战相互交织,形成复杂的市场环境。
在此背景下,传统量价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:贷款利率下行并未如期刺激融资需求,供需双方陷入“信心陷阱”。银行面临双重困境:资产端收益率持续承压,负债端成本刚性强,常规的以量补价策略效果衰减。净息差收窄压力下,差异化定价能力成为破局关键。
经营策略亟待系统重构。一是资产端三维突破。精准投放:把握低位利率窗口期,优先配置基建、绿色金融等政策导向领域。动态定价:建立客户分层模型,结合LPR波动与同业竞争灵活调整定价。效率提升:加强FTP定价管理,优化久期匹配与风险收益比。二是负债端双轨优化。结构升级:强化产业链金融、代发工资等场景获客,提升结算资金占比。成本管控:通过智能存款产品设计,引导客户向长期限、低成本存款迁移。服务增值:以财富管理、跨境金融等中间业务增强客户黏性。
差异化定价体系的构建需破解三大矛盾:风险定价与市场竞争的平衡、客户分层与服务普惠的兼顾、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的统一。建议采取“基础利率+动态调节因子”模式,将客户贡献度、资金稳定性等20余项指标纳入定价模型,实现精准画像。
未来转型路径聚焦三个方面:首先,推动负债结构向交易型、生态型存款转型,降低利率敏感型负债占比;其次,加速财富管理、投行业务等非息收入培育,打造第二增长曲线;最后,构建智能利率管理系统,实现实时监测、压力测试与策略优化的数字化闭环。
面对利率长期下行趋势,银行须摒弃规模情结,转向价值创造。通过精细化定价能力、资产负债协同管理和服务生态重构,方能在低利率周期中构筑新的竞争优势。这既是应对当前挑战的必然选择,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